琥珀篝火:锦州道光廿五,一坛东北老酒点亮的城市传奇
东北的风,从松辽平原一路呼啸而来,带着黑土地的腥甜、小凌河的清冽,也带着一缕缕陈年糟香——那是锦州城最醇香的味道,名叫“道光廿五”。 若把东北的好酒比作夜空,它便是最亮的那颗星:既有茅台之醇,又独拥满族骨血,被称作“南有茅台,北有凌川”。
l 一口老酒,半部东北史
清嘉庆六年(1801),锦州城北“烧锅大坑”里,皇庄庄头高士林举“龙票”开灶,立号“同盛金”,只酿御酒。从此,关外朔雪与宫廷灯火在同一缕蒸汽里交汇。
民国十五年,张学良督军葫芦岛,三杯入口,豪兴飞白,写下“酒中仙”;1954年,朱德总司令一品凌川,挥笔“南有茅台,北有凌川”,把东北酒魂写进了共和国的礼单。
l 一座博物馆,让岁月开坛说话
顺着酒香的藤蔓,我们走进锦州太和区凌川路的“道光廿五文化博物馆”。推开朱漆大门,像掀开一只巨型木酒海,1200余件老物件:道光年间的封条、龙票、铜甑,静静躺在灯光里; 一比一复原的满族酒坊,蒸汽缭绕,仿佛老匠人的号子仍在梁间回荡;互动窖池,把手伸进“酒海”,指尖就能触到鹿血与宣纸混成的时光纹理。博物馆最撩人的环节,当属“开坛仪式”:当封存多年的木酒海被撬开一线,琥珀色的酒浆在玻璃盏里晃荡,陈芝麻香、松脂香、药曲香层层叠涌,仿佛把两百多年的关外风霜一口含住。
l 一位女掌门,把父亲的老烧锅烧向未来
张慧,第七代传承人,锦州市总商会副会长。 她的父亲张广新,是“道光廿五”品牌真正的奠基人:上世纪末,正是他借“液体文物”的惊雷之势,把“锦州凌川酒厂”更名为“辽宁道光廿五集团”,让老烧锅在市场经济里再度熊熊燃烧。 2012年,张慧接过火炬。她给百年酒坊插上了三双新翅膀:1. 科技——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落户酒厂,GB/T19329《道光廿五贡酒》国家标准由她主持制定;2. 文旅——1845满族风情文创园拔地而起,酒坊+酒吧+婚庆园+日料火锅,一座“可以喝的游乐场”让年轻人晚上九点还在排队; 3. 世界——智能新厂区落子锦州南站,目标是“绿色、科技、国际出口型”生产基地,她要让东北酒香沿着“一带一路”一路飘洋过海。
她说:“我要让家乡人提着道光廿五出门,就像拎着整个锦州的历史去会客。”一句话,把父业的厚重与女性的轻盈,酿得恰到好处。